說文解字
(點擊)
《说文解字》簡稱《说文》,是一部中國東漢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,全書共分540個部首,收字9,353個,另有“重文”(即異體字)1,163個,说解共用133,441字,原書分為目录一篇和正文14篇。原書現已失落,但其中大量内容被漢朝以後的其他書籍引用,並有北宋徐鉉於雍熙三年(986年)校訂完成的版本(稱為“大徐本”)流傳至今。宋以後的说文研究著作多以此為藍本,例如清朝的段玉裁注釋本。
東漢許慎撰著的《说文解字》,是中國第一部按照偏旁部首編排的字典,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書之一。它首立部首排列法,以六書理論解釋字形、字義、字音及其互相關係的漢語字典,開創後世字典編排、查檢的先河;保存了上古豐富的文字資料;闡發了前人的六書说,並首先運用六書理論分析漢字的形體構造,因形说義,因聲求源,是人們認識、掌握上古語音、詞匯和讀通先秦兩漢古籍的重要工具書。此外,《说文解字》釋字時往往先列出小篆,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,則在後面列出。然後解釋這個字的本義,再解釋字形與字義或字音之間的關係。總括而言,《说文解字》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,在中國語言學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。
關於《说文解字》的編排,《说文解字敘》说:「此十四篇,五百四十部,九千三百五十三文,重一千一百六十三,解说凡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。」由此可見,本書分為十四篇,另加序一篇,共十五篇。篇下開列部首,如第一篇有部首十四個。部首統攝字,有九千三百五十三個;字之下加解说,包括意思,讀音等,解说時又附以古文、籀文、俗字、奇字等異體字,稱重文,合計一千一百六十三個。
那麼如此眾多的被解釋字是怎樣有系統地組織在一起的呢?作者的編排原則是甚麼?這裏牽涉兩個編排的原則。第一是關於部首之間的排列次序﹔第二是每部首之下統攝之字的排列方法。這在《說文解字敘》裏也有說明﹕「分別部居,不相雜廁」
又說:
「其建首也,立一為耑,方以類聚,物以群分,同牽條屬,共理相貫,雜而不越,據形繫聯,引而申之,以究萬原,畢終於亥。」 段玉裁說﹕「凡部首之先後,以形之相近為次﹔凡每部中字之先後,以義之相引為次……」
《說文》全書十五篇,正文十四篇,共收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,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,許慎按照不同的表意或表聲偏旁(多數為表意偏旁),把這些篆體漢字分為五百四十部。例如從木(以木為偏旁)的字,如楷、梫、桂、棠、杜、槢、樿等,都放在木部。從水的字(以水為偏旁),「河、泑、涷、涪、潼、江、沱」等,都放在水部。如此等等,這就是「分別部居」。
歷代不少學者都曾研究《說文解字》,當中尤以清朝時研究最為興盛。段玉裁的《說文解字注》、朱駿聲的《說文通訓定聲》、桂馥的《說文解字義證》、王筠的《說文句讀》尤備推崇,四人也獲尊稱為「說文四大家」。
說文對於文字學貢獻,在於網羅當時許多的小篆、籀文、古文等古代文字,著眼於本形本義,保存當時的文字說解,不僅為第一部文字學钜著,事實上兩千多年來的文字學便是說文之學。
許慎